大众网首席记者 张帆 记者 魏俊怡 胡中喆 吕磊 西藏白朗报道
飞机飞越青藏高原,飞向西藏白朗。
透过舷窗俯瞰,重重高山、年楚河畔,温室大棚星罗棋布,青稞田与果蔬园交织成丰收图景,世界屋脊上挥就历史性笔墨。
这片海拔3800多米的土地,短短三十年,早已旧貌换新颜。

(白朗县以青稞为主题的丰登广场)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甲子跨越上千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不朽的人间奇迹。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济南援藏也迎来三十载硕果盈枝。从1995年首批援藏干部踏上雪域,到第十一批干部接力扎根,济南与白朗携手书写了产业兴藏、教育强基、医疗惠民、民族交融的壮丽史诗。
产业兴藏拔穷根
走进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大棚:棚内生机盎然,一垄垄果蔬长势喜人。
白朗县地处高原,阳光充沛、昼夜温差极大。1995年,济南援藏干部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自然优势,尝试在白朗发展蔬菜产业,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里。3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把白朗打造成了高原上的果蔬飘香之地。

(彭仓村的蔬菜大棚)
“在济南援助下,彭仓群众种植蔬菜增收致富,在全乡树立起了良好标杆。”白朗县政协副主席、巴扎乡党委书记滕斌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济南产业援藏的坚实足迹。
三十年接续奋斗,白朗从“高原无细菜”走向“西藏菜篮子”,建成温室大棚1962座,种植果蔬品种50多个,年产值超3亿元。
在海拔4500米的者下乡,“小而美”温棚让牧民顿顿吃上新鲜蔬菜,改变了当地以牛羊肉和糌粑为主的单调饮食结构,成为润泽民生的“健康工程”。

(当地牧民在“小温棚”内查看蔬菜长势)
白朗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延熙感慨:“30年来,济南援藏干部前赴后继,坚持‘白朗所需、济南所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坚守中创新,才有了‘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品牌。”
如今,济南援藏正推动产业从“规模化”向“品牌化”跃升,探索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白朗特点的现代果蔬产业发展之路。
教育援藏铸根基
走进白朗县小学,红色书屋里传来琅琅诵读声;多媒体教室内,济南教师正通过远程系统与藏族孩子互动。这座始建于1959年的学校,如今已成为县域内唯一的义务教育学校,见证着雪域高原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
“在济南援藏工作组来之前,学校的教辅楼、宿舍楼都没有,教室也没有多媒体设备。”白朗县小学党支部书记沈婷感慨。

(济南援建的白朗县小学)
三十年间,济南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教育基建:新建幼儿园园区、改扩建小学教学楼与宿舍,推进农牧区学校安全饮水和供暖改造。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观念层面。“如今家长都会主动送孩子上学,”沈婷指着现代化校园说,“教育重要性已成共识。”白朗县中学副校长程金莲印证了这一转变:“从前学生大多听不懂汉语,现在通过援藏教师帮扶,孩子们接受能力显著提升。”
三十年来,济南教育援藏完成了从“硬件补齐”到“智力造血”的深刻变革。

(济南援建的阿亚村幼儿园)
“教育援藏的核心突破,在于探索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双路径。”白朗县教育局副局长王正表示。
通过“组团式”支教、远程教研等创新机制,千余名当地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学子们获得越来越多赴济南求学的机会。这种“造血”式援藏培育了一批扎根高原的“传灯人”。
医疗援藏护安康
2024年,济南医生黄新良在白朗完成首例断指再植手术,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活希望,更填补了山东医疗援藏在该项技术上的空白,标志着援藏医疗水平迈上了全新的台阶。

(白朗县中心医院医生黄新良检查断指再生术病人情况)
这一例高难度手术,是济南医疗援藏三十年从“输血”到“造血”嬗变的最佳注脚。
回首过往,曾经的“土坯诊室”已蝶变为投资2500万元建成的现代化县中心医院;援藏的目标,也从最初的“治病救人”,深化为让先进技术真正在高原“扎根生长”。

(济南援建的白朗县中心医院建设工地)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白朗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魏鑫介绍。通过“师带徒”一对一精准传授、远程会诊联通济南优质资源、联合开展高原病科研攻关,一套“组合拳”下来,本地医生如今已能独立完成腹腔镜等一批复杂手术,实现了从“我来做”到“教你做”再到“你能做”的根本性转变。
而在技术“扎根”之外,更有人性的暖流在雪域高原奔涌。“西藏光明行”公益活动如同划破黑暗的曙光,累计为1200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而“先心病筛查”项目则如一张守护网,让重症患儿得以早期发现、及时救治,重获“心”生。
民族交融谱新篇
在嘎东镇阿亚村,民族团结广场上孩童嬉戏,温室大棚里瓜果飘香。

(白朗县嘎东镇阿亚村民族团结广场)
“我们累计投入9900余万元,牵头打造4个高原和美乡村。”白朗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跃介绍,“十四五”以来,济南援藏工作组以“魅力嘎东·和美阿亚”建设为总抓手,推动传统农牧村落蜕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
如今,村道宽阔整洁,藏式新居井然有序,广场、书屋、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新家园已然呈现。
乡村的“形”塑了起来,更关键的是凝聚其“魂”。“一直以来,济南援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白朗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刘立说。

(白朗县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果杰一家)
通过“泉朗相依·文脉相连”系列文化交流,来自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与雪域高原的藏族文化展开深度对话;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汉藏双语直播,将传统的斗牛民俗活动实时传递给全国网友,既是文化展示,也是情感联结;而两地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互访交流,让唐卡与剪纸、藏戏与吕剧在碰撞中激发新的灵感。
这些创新形式,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绚烂绽放。
接续奋斗启新程
“进入西藏工作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工作。”白朗县发改商务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逸凡表示,将项目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是济南援藏一以贯之的坚实路径。
一方面接续推进“十四五”援藏工程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确保“一茬接着一茬干”;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十五五”,目前已形成涵盖两地“三交”、产业发展、文教支援等5个方面,总投资约3.5亿元的项目清单。下一步将立足“白朗所需、济南所能”,努力编制务实管用的“十五五”援藏规划。

(在白朗县,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盛开的格桑花)
站在新起点,第十一批援藏干部已接过接力棒。白朗县委常委、副县长,济南援藏工作组副领队袁征说:“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聚焦政治引领、产业升级、民生福祉与智力强基,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举措,为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济南智慧与力量。”
三十年砥砺奋进,三十年泉朗情深。
从年楚河畔到趵突泉边,从青稞田到大棚园,济南与白朗心手相牵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生动实践。

(白朗县风光)
正如雪域高原上广为传颂的那句话:“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
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济南援藏干部与白朗各族群众正携手共赴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共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壮美画卷。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