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配资咨询平台,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描绘出北京市“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也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发光发热的新场景。
本报今起推出“奋进‘十五五’青年新赛道”专栏,通过解码青年在这座城市里的奋进故事,呈现北京市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给青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首届全球性人形机器人综合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最后两个月回望,2025年不愧为具身智能产业爆发的元年。北京,这座“人工智能第一城”,正朝着建成全球具身智能技术创新高地的目标加速奋斗。具身智能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方向,也为“十五五”时期的青年创新创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建议》原文摘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案例
年销售量预计破万台“灵巧手”成全国销冠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个月刚刚落户首钢冬奥广场人形机器人产业基地。在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因时总部大楼中,200余名平均年龄30岁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如何让仿人五指“灵巧手”更灵巧、更稳定而努力。“80后”首席技术官陈希是这个年轻团队的领头人,他介绍,“灵巧手”近一年已经推出了两款升级新产品。
实现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陈希与团队成员用九年时间历经5次升级迭代后的成果。在因时总部的展厅里,“灵巧手”历代产品均陈列其中。初代产品仅能实现握手、握鼠标等简单操作。第六代产品不但外形时尚,还具有18个自由度,不仅可以灵活捡起地上的黄豆,还能完成“穿针引线”等高精度动作。“六代产品包含了多个系列几十款型号,可以满足不同下游需求,自由度从高到低均有覆盖。”陈希说。
他指着今年7月刚上市的“灵巧手”RH56F1系列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如今市场对“灵巧手”的需求更高,尺寸要更小,外观要更具科技感,适配人形机器人结构强度也必须得到提升。所以产品采用全金属机身与骨架一体化设计,并在结构、感知、控制、安全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革新。“在RH56F1系列灵巧手内部,通过集成触觉、力、位置和温度四大类共24组高性能传感器,实现了多模态融合感知。指尖与掌面触觉模块支持灵敏接触与接近觉感知,能实现柔性抓取,其内置的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负载状态,保障抓取稳定性,绝对式位置传感器确保精准执行,掉电上电均无需归零操作。这些技术提升使得F1系列在精密操控能力与抓取自适应性能方面更加出色,能有效满足工业自动化与人形机器人等复杂应用需求。”
另一款RH5EG1系列高自由度“灵巧手”,则打造了行业内的柔性操控新标杆。“该系列产品具备13个主动自由度、18个可运动关节,指尖抓握力高达2公斤,在紧凑机身中实现精细操作与强劲抓力的平衡。其掌内集成了13组高灵敏度触觉传感器,结合力觉与位置传感,大幅提升操作精度与稳定性。”陈希补充道,通过优化底层设计架构和提高自动化装配效率,如今的“灵巧手”产品售价也大幅下降,“较五年前降低了三分之二。”
“十四五”时期,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作为具身智能的关键环节,“灵巧手”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大幅增长。2024年,因时“灵巧手”销量达2000台,较2023年增长一倍。今年,因时“灵巧手”销量预计超过一万台,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冠”。“在需求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产品性能和交付能力。”陈希表示,如今客户对“灵巧手”提出的需求更加多元,不同应用场景需搭载不同的技术,因此技术迭代也在加速,“至少每半年就要有技术的升级,努力方向就是更集成化、更稳定、更精细、更小巧、更拟人,同时成本也要更低。”
保障
政策扶持加资本助力具身智能“乘风”发展
承接科研课题,获得人才优待政策、产业支持政策、房租补贴……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政策这只“无形的手”正引导要素集聚,推动以改革破解难题。2024年7月,《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发布,从资源保障、资金支持、场景推广、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同年11月,全市发布《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创新能力提升、财税金融支持、数智转型绿色发展、企业融通发展、人才引进培育、空间和数据支持、企业权益保障、培育服务体系”八个方面,共27项措施,促进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再进一步”。
2025年,《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多项政策,让“人工智能+”飞得更高更远。未来3年内,北京力争在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不少于10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产出不少于10项,实现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自主化、国产化。
“耐心资本”全力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跑快跑好。北京率先提出“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开展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期投资”模式,并于2023年接连设立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政府投资基金,耐心陪跑人工智能企业成长成熟。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建成投用,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持续扩容……北京高质量数据汇聚互通正在加速。
地处京西的因时机器人乘着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东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此刻是市场在推着我们向前走。”陈希感慨,在企业发展的9年时间里,员工已经从起初的个位数,增加到200余人,企业估值也超过数十亿元。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五年来,北京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现在,北京由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构成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占全国的15%。
建议
青年人面对无限机遇创新创业聚焦两大方向
“这是一个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新赛道,充满了无限机遇。”海淀区政协委员、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表示,北京集聚多所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并针对具身智能产业出台了多项产业扶持政策,这一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对青年人才来讲,无论是在科研上勇闯“无人区”,还是在创业中大胆创新,都是很好的机遇。
蒙洋举例称,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从2020年年底成立至今,以市场化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和特色化产业园区同步落地,布局“机器人+全产业链”,孵化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行业公司。目前,30多家机器人创新企业正在其中“闷头做大事”。例如注册仅一年多的北京陆航翼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研发的巡检智能机器人能在恶劣环境下开启石油化工行业巡检业务,今年已到新疆油田“上岗”。
“进入‘十五五’,青年创新创业应聚焦具身智能发展的两大方向,即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和底层关键技术的研发。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开发还处于初步示范应用状态,有待年轻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同时,产品设计、算法提升等方面也需‘深耕’,青年人针对具身智能核心技术中的底层关键技术,比如说传感器、机器人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算力平台、算力工具、人工智能框架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蒙洋说。
文/本报记者武文娟
·畅想“十五五”·
“80后”因时机器人首席技术官陈希: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抓住机遇持续努力。五年后,因时机器人一定会成为全球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使“因时制造”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中高品质的代名词。机器人技术也必将赋能千行百业,将精密直线运动解决方案深入应用于机器人、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更多高端制造领域,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
作为机器人行业的深度参与者,我何其有幸能够见证一个价值万亿的新兴产业诞生。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我希望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不仅能书写一段商业传奇,也能参与构建更具韧性、更富效率、更显智慧的人类文明新篇章。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