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党我军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达成深度合作:主张放下个人成见,促成全国上下一致抗日的大好局面。
我陕北延安主力红军接受国民党第二战区的整编,成立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由朱老总、彭德怀两位老总出任八路军正、副司令。
叶剑英出任八路军参谋总长,八路军总司令部下辖由林总、罗荣桓、刘伯承、贺龙、徐向前和萧克,出任八路军115、129和120师3大主战师的正、副师长,全权负责长江以北的抗日战线备战统战工作。
叶挺的必经考验
1937 年年中,叶挺在上海与周恩来秘密会面。会面中,周恩来告知他:陕北主力红军即将接受国民政府改编,组建八路军;而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也将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下山接受国民党整编,组建新的抗日武装。
听闻此讯,叶挺欣喜万分,深感报国之日终于到来。就在此时,周恩来以个人名义向叶挺提出建议:为避免蒋介石日后报复,希望由叶挺出面牵头收编南方游击队。
1937 年 8 月,叶挺专程赶赴南京,递上拜帖求见蒋介石,当面提出整合改编南方游击队的建议,并提议沿用当年北伐 “铁军” 的名号,将这支部队的番号定为 “新四军”。
9 月 28 日,经南京国民政府审核,并呈报蒋介石批准,国民革命军新四军正式获准成立,叶挺被委任为军长,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与此同时,陕北中央红军代表叶剑英也抵达南京,与国民党政府就新四军改编事宜展开谈判,而新四军的指挥人选问题,成为双方谈判的核心焦点。
正因如此,叶挺接受蒋介石任命出任新四军军长的消息,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事先全然不知,且这一任命也未获得延安党中央与军委总部的认可。
起初,蒋介石心怀私念,提出让红军高层领导全部脱离新四军 —— 在他看来,这支部队既然接受国民党改编,就应归属国民党掌控,理应让自己的嫡系将领陈诚,或是北伐时期的名将张发奎担任军长。这一提议当即遭到我党我军的坚决反对与拒绝。
而我党提出的新四军军长人选,南京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又拒不认可。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蒋介石突然单方面抢先委任叶挺为军长,试图打破僵局。
在蒋介石看来,叶挺自 1927 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便脱离中国共产党,远赴海外,十年间几乎不问政事。
如今叶挺回国,政治态度尚不明确,若能将这位北伐 “铁军” 名将拉拢到国民党阵营,既能打击共产党的民间威望,又能借机掌控江南八省游击队,可谓一举两得。
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这一任命恰好正中周恩来下怀。事实上,周恩来早已预料到国共双方会为新四军军长人选争执不下,于是提前与叶挺达成秘密协议,让叶挺先将军长之位牢牢抓在手中。
毕竟,让叶挺这位了解革命、值得信赖的老战友担任军长,远比让国民党将领掌控部队更有利于我党对革命力量的掌控。
即便如此,延安总部机关对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一事,始终持有保留态度。
自 1927 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因历史不可抗力因素旅居海外避祸。尽管他始终拒绝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也从未中断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十年光阴足以改变许多事。
抗战爆发后,叶挺突然回国,其政治立场与真实态度尚不明确,是否值得完全信任仍是未知数。因此,我党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来深入了解叶挺的真实想法。
毛泽东同样看穿了蒋介石的阴谋 —— 无非是想借委任之机拉拢叶挺,进而将江南八省游击队纳入国民党掌控。
1937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先后多次给在南京负责统战工作的叶剑英发电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的阴谋,并反复强调:
“为确保党政军革命队伍的纯洁性,为对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军民负责,叶挺必须亲自前往陕北延安,与我党完成正式接洽,后续事宜方可商谈。”
毛泽东明确提出,叶挺需在恢复中国共产党党籍、遵循党组织军事领导原则、不受南京国民政府干涉等问题上作出明确承诺与保证后,党中央与军委才会决定是否批准他前往福建、江西、安徽边区,领导江南八省游击队,担任新四军军长,负责扩充抗日队伍。
叶挺的坚定抉择
在此期间,叶挺已从蒋介石国民政府手中领取了筹建新四军的军费与武器装备,却因我党尚未明确表态,迟迟无法正式到任。这让叶挺困惑不已,始终摸不透其中缘由。
直到了解到毛泽东与党中央的真实意图后,叶挺才放下心来。他当即作出承诺,自愿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指挥,并立刻着手准备北上延安,聆听毛泽东的教诲。
1937 年 11 月 3 日,叶挺受邀抵达革命圣地陕北延安,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在与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董必武等我党高层领导的深入交流中,叶挺深刻理解了我党为应对民族抗战所作出的统一战线决策、最新指示与革命需求。
会面中,叶挺当众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无条件接受我党提出的各项条件,永远坚决跟随中国共产党走。
正是这一鲜明的政治态度,让他顺利通过毛泽东的考察,促使党中央最终决定将新四军的重担全权交付于他。
事后,毛泽东亲自指示给远在南京开展统战工作的周恩来发电报:“叶挺同志表现良好,他虽目前暂未加入党组织,却心甘情愿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我们已向他明确,未来担任新四军军长后,必须严格遵守共产党提出的各项原则。”
11 月 8 日,毛泽东第二次致电周恩来与叶剑英,字里行间难掩激动之情:“新四军军部初步定于江西省会南昌设立,叶挺将于明日正式启程南下。
新四军的编制番号、军需补给等各项事宜,将由叶挺亲自与蒋介石谈判确定。”
11 月 9 日,叶挺在延安辞别毛泽东,启程南下前往湖北武汉,正式就任新四军军长一职。
与此同时,他向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提交部队编制方案,启动新四军的筹建工作 —— 这才是叶挺真正执掌新四军的开端。
此时,距离叶挺提出改编江南八省游击队,以及蒋介石单方面委任他为新四军军长,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多月。
经过毛泽东与党中央全体干部的严格考察与审核,叶挺最终获准出任新四军军长。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身份特殊的叶挺确实是担任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
但由于叶挺在 1927 年已脱离中国共产党,并非党员,因此新四军内部的重大事务他无法直接参与决策,实际权力基本由副军长兼政委项英掌控。
两人之间由此产生的矛盾与分歧,也为 1941 年新四军在安徽遭遇敌军突袭、损失惨重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铁军的不屈抗争
担任新四军军长期间,叶挺与副军长项英、支队司令员陈毅等人并肩作战,率领部队深入华中敌后,创建抗日革命根据地,与日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当时,国民党反动集团为限制新四军发展,在部队编制、防区划分、经费粮饷等方面处处刁难、层层克扣,企图通过困锁政策让新四军自生自灭。
面对如此困境,叶挺充分利用自己在大革命北伐时期积累的人脉、威望与地位,与国民党反动当局展开有理有节的交涉与斗争。
同时,他凭借个人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团结社会各界无党派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与国民党内部的进步力量,动员大批爱国青年、知识分子与故旧亲属加入新四军,不断壮大革命队伍。
此外,叶挺还积极募集粮饷、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为我党我军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赢得了党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1941 年初,蒋介石暗中指使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公然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
他命令国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与上官云相,集结 7 个精锐师共 8 万余人的兵力,在安徽皖南地区包围奉命向长江以北转移的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
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 9000 余人瞬间陷入重围,生死关头,叶挺临危不乱,沉着指挥部队奋起反抗。
依托高山密林的有利地形,新四军将士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 8 个昼夜,最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部队几近全军覆没 —— 仅有 2000 余人拼死突出重围,其余将士全部壮烈牺牲。
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参谋长周子坤在率部突围后,遭到叛徒出卖,不幸壮烈牺牲。
叶挺在悲愤交加之下,亲自出面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却遭到反动特务的无理扣押。此后,他被先后关押在上饶、恩施、桂林、重庆等地的监狱中,整整度过了 5 年零 2 个月的囚禁生活。
在狱中,叶挺多次遭受蒋介石的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忠贞不屈,誓死不愿背叛中国共产党与人民。
在牢狱之中,他挥笔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囚歌》,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的忠诚与坚守,成为他革命意志的生动写照。
将星陨落:英雄的永恒丰碑
1945 年,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1946 年 3 月初,在我党我军的不懈营救下,叶挺终于沉冤昭雪,重获自由。
3 月 5 日,刚刚恢复自由的叶挺立即致电毛泽东与党中央,表达了继续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并郑重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天后,毛泽东以党中央的名义给叶挺复电,高度表彰他 20 余年来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在历次革命考验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
对于叶挺始终跟随党、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行为,党中央给予了充分肯定。经党中央会议研究决定,正式批准叶挺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 年 4 月 8 日,叶挺乘坐专机从重庆飞往陕北延安,不幸在中途遭遇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年仅 50 岁。与他一同遇难的,还有刚刚团聚的妻子李秀文、女儿叶扬眉以及尚未取名的幼子。
噩耗传来,举国哀悼。延安革命根据地首次悬挂遗像,为叶挺将军举行了隆重的公祭追悼仪式。
毛泽东亲自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并以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九个字作为悼词,深切缅怀这位爱国名将。
1989 年,经中央军委审核认定,叶挺被明确为新中国 36 位杰出军事家之一。2009 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之际,叶挺又被中宣部评为 “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百位英雄模范人物” 之一。
周恩来对叶挺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他是 “人民军队的开创者与领导者”。无论是大革命北伐时期,还是八年抗战岁月,叶挺都为旧四军、新四军的组建,以及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退党、流亡海外十年;尽管抗战时期被蒋介石关押五年,岁月与磨难让他两鬓染霜,却始终无法动摇他不屈的革命意志。
毛泽东更是对叶挺不吝赞美,称他是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强调 “人民军队的不屈斗争史,要从叶挺身上开篇,他是这一切的起点”。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盛赞叶挺领导的新四军是 “驰名中外的抗战英雄部队”,而叶挺则是 “功勋卓著的抗战领导者与指挥者”。
如今,英雄虽已远去,将星虽已陨落,但叶挺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卓越贡献、立下的不朽功勋,国家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配资咨询平台,人民更会永远铭记。他的英名必将永载史册,为后世代代传颂。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