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13140个日夜,一个人能留下怎样的生命轨迹?1935年春天,一位瘦弱的青年在福建长汀的刑场前,镇定自若,坦然赴死。他不是普通人,是中国革命史上独一无二的瞿秋白。一代革命先驱,却被毛主席提出“少纪念”,背后的故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为革命献身的人会在后来被有意“淡化”?这,值得追问。
说到革命里的“英烈”,大家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方志敏、邓中夏、闻一多等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字。可同样轰轰烈烈活着、慷慨赴死的瞿秋白,却在纪念馆和纪念文章上,总觉得少了点热度。难道,是他做错了什么,还是他的精神有什么问题?一边是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在课本上熠熠生辉,一边是瞿秋白的《多余的话》被人误读为“软弱妥协”的“自白书”。这中间,是不是有人在“有意无意”地选择性记忆?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许,瞿秋白和方志敏的“对比”背后,还牵扯着那一段中国革命内外的风云变幻。
先把时间拨回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就像一锅粥被搅得快熟了,最惨的还不是百姓吃不饱饭,而是革命队伍里也是鸡飞狗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开始了那场震古烁今的长征。而此刻的瞿秋白,长年以来的疾病像一根无形的绳子,把他拴住了。别人开始壮烈的转战,瞿秋白只能留守——没法跟着撤,继续在后方“硬抗”。有人说他“落单”,也有人说“奉命不便随队”。其实当时,选择留守,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大部队走了,国民党特务虎视眈眈,生死只在一线之间。老百姓怎么看?有人偷偷议论:这个戴眼镜的“文化人”,到底算不算“挺身而出”?也有翻过他文章的书生感叹:有几个人,能在革命之外,还写下那么深刻的文字?各方看法不一,但都承认了他的“与众不同”。
经过一连串狼狈逃亡,瞿秋白落到了国民党手里。说起来,这一阶段他过得表面平静:宋希濂作为看守长官,仰慕他的才气,对他“网开一面”。监狱里,他不像烟尘蒙面的战士那样慌乱,反倒还能偶尔读点书、写点文章。国民党也不是没想拉拢:既劝降,也软磨硬泡,拿“师生情”下手,甚至给他更好吃的饭菜。有人说,这其实是“温水煮青蛙”。反方的声音一直在传:既然瞿秋白没选择去死拼,甚至还能“写作自白”,这是不是预示他“立场松动”?有批评文章甚至直接贴标签,说他“软弱”。内外的议论,形成一股暗流,看似安静,实则暗藏风暴。
但到了1935年6月,真正的大反转来了。行刑在即,瞿秋白写下的《多余的话》,并不是哀求和悔过,而是一首看破人生、生死自在的“诀别书”。要说妥协?他当面拒绝了国民党高官宋希濂的一切劝说。要说投降?他在被囚禁的三个月里,连一个字的机密都没交代。何况行刑那天,他穿着整洁,微笑着和刽子手寒暄,甚至自己选好地方,盘腿坐下,轻声对行刑队说“可以开始了”。从容赴死,比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更像生活里的“硬汉”现实版。原来,之前那些流言蜚语,统统都是误解,他的骨气和担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炸裂开来——这是伏笔的终极收割!
风平浪静背后的故事没这么光鲜。瞿秋白虽然壮烈殉国,历史对他的评价却变得扑朔迷离。1950-1960年代,正当新中国面临被西方“围追堵截”、中苏也闹矛盾的时候,革命精神的“标兵”成了新的教育工具。毛主席一句“以后少纪念瞿秋白,多多纪念方志敏”,让很多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方志敏坚定不移,而瞿秋白笔下的“自省与感怀”,成了某些人攻讦的“软肋”。历史教学里,瞿秋白被悄悄淡化,许多人日渐模糊了记忆。甚至“投降自白书”的误解,一度流传多年。各种说法分歧越来越深,不同世代、不同阵营,怎么都难达成一致。
说瞿秋白“矛盾”,那还真是一点都没错。他既有文人的清醒自省,也有革命者的铁血担当。他的遗作里没歌功颂德,反倒剖白了自身的曲折和局限。有人批评,说“这种柔情不能作为榜样”。可到底什么才是真的“革命精神”?难道每个革命者都要像雕塑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方志敏的坚定值得敬佩,可瞿秋白的坦率直面,又何尝不是力量?“多余的话”其实恰恰就是“最不多余”的话——他的反思,也是革命的一种深度。或许那种“只许一种声音”的年代已经过去,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解读,才是真的让革命精神“活”起来。不仅得承认英雄的光环,也要认认真真去看他们的犹豫、挣扎和真实。
讲了这么多,回到今天,咱们还总是只爱那些完美无瑕的“英雄像”?难道那些敢于自省、坦率展现人性复杂的人,就不值得小学生课本上一席之地?你觉得,是该一味推崇“硬汉到底”的革命偶像,还是应该让历史本来的多样性进入我们的认知?“多余的话”其实是不是“最当说的话”?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到底怎样的英雄正规配资平台app,才配得上我们的纪念?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