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将军正规配资十大排名,一位对中华民族功勋卓著的爱国将领,在军事生涯的关键节点毅然选择投诚,最终得以享有相对完满的人生结局。
然而,每当回想起长春城被围困时的种种情景,老将军心中仍不免泛起波澜。特别是蒋介石对长春及郑洞国将军下达的四大“指令”,其荒谬之处令人哭笑不得。即便时过境迁,提及此事,郑老将军心中仍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一、郑洞国首遭反驳
解放战争初期,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阵营中涌现出几位颇具慧眼的杰出人物,堪称中流砥柱,大约有三位或四位,包括杜聿明、熊式辉、郑洞国、陈明仁。至于两位五大主力军长孙立人、廖耀湘,以及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尽管他们同样才干出众,但在境界与才识上,相较于前述四位,似乎略逊一筹。
杜、陈等人的论述已是众人皆知,无需赘述。今仅就郑洞国昔日的往事一谈。
郑洞国,1903年出生于湖南石门,是黄埔军校一期的优秀学员。在抗战期间,他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郑洞国担任了新一军的首任军长。1946年,他被派往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并代理司令一职。郑洞国性格谦和,在黄埔一期学员中尤为难得,他淡泊名利,更专注于本职工作。
他与杜聿明同窗共读,排名却始终略逊一筹于杜聿明,然而他并未对此过分介怀。抵达东北之后,杜聿明担任保安司令长官,而郑洞国则担任副职,他却未曾流露出任何不满,与杜聿明之间的协作更是默契无间。
杜聿明因战事不利,遭陈诚排挤,被迫离开东北。陈诚接任后,依旧无法驾驭林彪,于1948年初黯然离职。随后,卫立煌紧急接手,担任东北“剿总”司令长官,郑洞国继续担任副司令,与刚抵东北的范汉杰一同成为卫立煌的得力助手。
显而易见,东北地区频繁更换指挥官对整体局势并无益处。杜、陈、卫三位将领的战略思维存在分歧,使得东北国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唯有郑洞国,始终对东北全局保持着持续的观察与思考。
1948年伊始,蒋介石萌生放弃沈阳、长春、吉林、四平等重要城市的念头,意图将东北国民党军队收缩至锦州,甚至考虑完全撤离东北地区。卫立煌对此深表异议,遂派遣郑洞国前往南京,亲自觐见蒋介石。
我们所提及的老蒋那四条颇具争议的策略,便从郑洞国亲自觐见蒋介石的那一刻拉开序幕。
郑洞国思维清晰,素来不喜空谈口号,无论谋划还是行事,皆以实情为根本。蒋介石撤离东北的战略意图固然正确,然而当时的局势并不适宜大规模部队向南撤退。
1948年2月23日,郑洞国在南京的牯岭地区与蒋介石会面,详细阐述了当前不宜撤退的种种理由。
蒋介石言:“当务之急,唯有迅速出击方为上策。加之,锦州方面亦能提供支援。还请转告卫总司令,务必设法向锦州发起攻势。”
郑洞国言道:“当前东北大地渐入春意,道路之上泥泞翻浆,加之我军大兵团携带的辎重行李众多,行动上颇感不便。”
蒋介石情绪激动,高声质问:“昔年北伐之际,樊钟秀率领数千精兵,从广东一路征战至河南,你们难道连樊钟秀都不及吗?”
蒋介石向来热衷于高呼口号,以空想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然而,对于锦州战场的支援策略,以及沈阳、长春两地的部队撤退路线,他却只字未提。
郑洞国无奈返回。
二、第二条馊主意:长春成死局
福无双,祸不单。
郑洞国重返东北,面对国军兵力捉襟见肘,攻防态势发生逆转,难以抵挡解放军的猛烈攻势。在此背景下,卫立煌作出决策,将吉林永吉前线的部队悉数撤回,集中兵力固守长春。
撤退之际,亦不宜演化为溃不成军,务必井然有序地调度,以免给解放军留下可乘之机。为确保万无一失,卫立煌特地派遣郑洞国亲赴长春,亲自坐镇指挥撤退事宜。
未曾料想,郑洞国刚抵达长春,卫立煌便迅速提议,让他留下来驻守此地,接替梁华盛的职务,担任吉林省主席,同时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负责指挥新七军以及从永吉撤退归来的六十军,共同坚守长春城。
郑洞国与卫立煌在意见上存在分歧。郑洞国认为,长春地处后方过远,若遭遇围攻,难以持久抵抗。他主张将新七军与六十军这两支主力部队全部撤回沈阳,以此集结更强大的兵力,实现既能进攻也能防御的战略布局。
郑洞国坦言,自己身患疾病,久欲返回后方寻求治疗。然而,杜长官却已先行一步,我唯有在此勉力支撑,已是强弩之末。以我当前的身体状况,实在不宜长久困守长春,若必须坚守,或许可让范汉杰暂代其职,为我分担一二。
卫立煌言道,长春的情势迫在眉睫。吉林省主席梁华盛与曾泽生之间关系紧张,唯有您方能将滇军(曾泽生所率的六十军,为云南之师)收归旗下。此外,范汉杰镇守锦州,亦是关键要地,您还得不辞辛劳,对长春多加照应。
卫立煌与郑洞国二人经久商议,不仅探讨了谁将前往长春的议题,更深入讨论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据郑洞国所述,卫立煌深谙军事,且乐于倾听正确的观点。若郑洞国能再坚持片刻,再施加一些劝导,或许卫立煌能够改变先前的决定。即便无法将长春部队全部撤至沈阳,只要迁至沈阳周边,凭借沈阳与锦州的地理位置,亦能找到应对之道。
在关键时刻,老蒋再次提出了一条不切实际的建议,从而彻底扼杀了这一可能性的实现。
蒋介石听闻卫、郑二人的争论,随即来电予以指导。长春,作为东北地区的首府城市,在伪满时期甚至被誉为亚洲之最。若轻易放弃长春,无疑会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长春城池坚固,具备完善的防御设施,具备坚守的条件。一旦失守,日后欲再行夺回,恐怕将愈发艰难。
蒋介石下令,郑洞国被任命为一兵团司令官,随即进驻长春,肩负重任。
郑洞国无奈上任。
郑洞国回忆道,他之所以不愿前往长春,并非因为畏惧生死,军人马革裹尸,乃是其职责所在。真正的原因在于,国军的整体战略布局存在严重问题,不该将原本就已处于劣势的兵力,分割成三部分进行部署。
长春原本是一枚灵活多变的棋子,退路宽广。然而,蒋介石的一番误判瞎指挥,使得长春的国军彻底沦为了被动挨打的困局。
郑洞国最为不解的是蒋介石的反复无常,起初他力主全军撤退至关内,然而此刻却又突然转变,执意要拼死守卫长春。考虑到国际形象,又能有多少形象值得维护?难道仅仅因为不放弃长春,美国就会慷慨提供更多军事援助吗?这样的最高决策者频繁改变立场,这难道是正确的做法吗?
三、第三条:添乱
在长春被围困之际,郑洞国曾力图指挥部队进行突围,新七军与六十军亦积极寻求破围之道,战斗意志之坚定由此可见。然而,面对我东野阻击部队的顽强抵抗,国军仅行进数里便士气低落,不得不灰溜溜地返回城内。
东野部队迅速展开围攻,逐步逼近城垣附近的工事,双方的前沿阵地相距仅五六百米。城内民众惶恐不安,终日处于惶惶之中。
在这等关键时刻,首要之务乃稳定军心与民心。郑洞国一方面着手调控粮价,另一方面不断激励军民士气,告诫他们切勿放弃希望。
正当此时,城中怪事频生。长春一度是空军的一部分驻扎地,其家属区日常车辆络绎不绝,人们纷纷携带大包小包的物品,乘坐空运物资的飞机逃离长春。目睹其他军政人员的家属被困无法离去,而空军家属却能轻易逃离,各界人士纷纷对空军开后门的行为表示指责。
郑洞国严厉地质疑空军高层,究竟是谁如此大胆,竟在如此关键时刻公然制造不平等。尽管空军的负责人官职远逊于郑洞国,但因不属于同一系统,他并不畏惧郑洞国的威严,态度傲慢地回应道:“这是南京方面的明确许可,空军自行派遣人员,此事与郑长官无关。”
长春旧景
郑洞国勃然大怒,遂发电报至南京查询,方知此令乃蒋介石亲自下达,旨在空军在向长春运送物资补给的同时,亦可根据情况转移部分眷属,以使各级官员得以稍感安宁。
蒋介石对麾下各级官员与将领的道德操守过于信任,未加详尽考量便草率发布命令,从而为那些追逐私利、投机取巧之辈敞开了方便之门。
在战时,首要之务是稳定局势。若众志成城,同生共死,方能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岂能容忍有人勇往直前,而有人却借此便利,暗中逃逸?
此令乃蒋介石亲自下达,郑洞国虽心有不甘,却不敢有所申诉。空军战机自此愈发猖狂,无所不为。
不少富裕阶层抓住了这个机会,向空军官员行贿,将家眷安排上飞机逃离。有钱的得以逃生,而那些无钱的人岂不是只能等死?城内舆论沸腾,纷纷指责空军的不义行为。
不仅如此,诸多军政要员更是趁机利用往返南京与东北的航班,大肆敛取战争之财。
随着围困时间的推移,城中的粮价犹如脱缰之马,疯涨至惊人的程度。原本一斤高粱米只需几元钱,竟飙升至几百元、几万元,最终甚至失控般地攀升至每斤数亿元的天价。货币贬值严重,钞票几乎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纸。
无奈之下,只得发行新银券,使其成为长春地区的流通货币,同时,原有国府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一并废止。郑洞国向蒋介石提出请求,希望空运一万两黄金至长春,作为新发行大额钞票的保证金。然而,蒋介石对此予以拒绝。
手握粮仓的军政要员们,趁机发现了生财之道。国民党军队及省府机关均储备有丰富的粮食,特别是新七军的存粮,足以维持一年的供应。这些头目便暗中将粮食卖出,换取了数以千万计的法币。随后,他们借助空军飞机将这些法币运往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兑换成黄金。尽管法币整体上正在大幅贬值,但长春的贬值速度尤为迅猛,以几百斤高粱米换得之法币,在其它大城市竟可兑换成几十两甚至几百两的黄金。
百姓财富被洗劫。
四、大笑
长春陷入重围直至最后关头,郑洞国屡屡尝试却始终无法成功突围。蒋介石心急如焚,有一次他甚至亲自抵达沈阳,企图乘坐飞机飞越长春上空一窥其境。
卫立煌等将领竭力阻拦,坚称长春机场已被共军攻陷,飞机无法安全降落。此外,共军的炮火异常猛烈,以至于运送粮食至沈阳的飞机都不敢降至三千米以下,唯恐遭受炮击。在听到这些情况后,蒋介石才最终放弃了他的计划。
蒋介石为解救该部倾注全力,曾奇思妙想,亲自挥毫题写了一封手令,命飞机将其空投至敌阵。空军飞行员冒险将手令以红布包裹,投掷入城。郑洞国拆阅后,方知仍是要求他设法突破重围。
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却面临重重难关。长春的守军已连续半年未能饱餐一顿,尽管存有粮食,却仅剩大豆。士兵们因营养不足,双腿浮肿,不仅战事难以为继,就连长途跋涉也成为一大挑战。郑洞国为迎合蒋介石的期望,当众展示并宣读了手令,随后郑重其事地安排了一场突围作战的部署。
全军各级将领均洞悉时局,若要成功突破重围,岂能等到此刻?各部队只是装模作样地向封锁线外试探前进数百米,一旦解放军枪声响起,便迅速撤退。
长春方面将手令突围之行动情况上报至南京,蒋介石闻讯后颇感欣慰,原来空军依旧具备精确投递物资的能力。
蒋介石立即召集空军司令周至柔,询问是否有办法动用飞机,将长春城中所有团级以上军官紧急撤离。即便战事不利,这些人亦有望成为日后重建军队的骨干力量。
周至柔表示,机场已被共军控制,飞机无法实施降落,情况颇为棘手。
蒋再问道:“人多势众,处理起来颇为棘手,不知仅救郑洞国一人是否可行?”
周至柔:老问题,飞机降落失败。
蒋提议,能否将一根绳索从飞机中释放,以便将郑洞国吊至空中。
周至柔见蒋介石眉峰微蹙,显露出怒意,遂不敢再提出异议,连声应是。幸而蒋介石此后并未再追询那项良策是否得以实施,周至柔便不再放在心上。
在国防部召开会议,讨论淮海战役的战略部署时,白崇禧、顾祝同、何应钦等将领正热烈讨论,周至柔忍不住笑出声来,随即讲述了这一趣闻。白崇禧的参谋覃戈鸣听闻此言,不禁也笑了起来,好奇地问道:“飞机飞行速度如此之快,岂不是一拖即能把郑洞国拖得筋疲力尽?”
周至柔无奈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郑洞国明知道会被拖垮,难道他会同意让人用绳子将他束缚吗?”
谈及此处,原本庄重的会场顿时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众人皆知,那位老者此刻已是心神不宁,方寸大乱。
注重细节、擅长微调,对于中层以下的领导者而言,这样的作风不失为一种优势。然而,在蒋介石所处的层级,每一言每一策都可能左右战略的走向。尤其是在关乎战争前线的事务上,更需谨慎从事,否则,一句失言都可能招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蒋介石未能察觉这一点,最终遭受部下的嘲笑,实属自食其果。
郑洞国心中满是失望,身处这样的统帅之下,作战也只能是每一步都充满未知。1948年10月18日,郑洞国再度收到蒋介石的来电,电文中声称将派遣空军进行最后的轰炸,旨在协助城内守军成功突围。
郑洞国此番不再姑息,立刻回电坚决反对,强调城内守军已勉力支撑至最后一刻,继续轰炸实无益处,反而只会给无辜百姓带来更多的伤害。
郑洞国翌日弃暗投明。
长春围战胜利正规配资十大排名。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