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叙事与文化意蕴研究》,尚继武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25年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从回顾《镜花缘》叙事与文化研究史入手,围绕叙事研究、文化研究和思想主旨研究划分了历史分期,梳理了不同时期研究主题的变化并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广纳博收,视野开阔,概括力强。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细读、文学传统、区域文化、本土理论和域外借鉴,对《镜花缘》的叙事艺术(主要涉及叙事修辞、叙事时空、结构模式)和文化意蕴(主要涉及多元主旨的混响书写、内儒外道的文化图式)进行分而有合、彼此关联的透辟论析。
该书聚力集中,方向明晰,引证丰富,剖析细致,思虑周到,表达严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见地的观点,甚至能发他人所未发,对深度阅读欣赏《镜花缘》、感受其叙事魅力与解读其文化密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如:发掘的《镜花缘》潜藏的崇德扬善的主体叙事思维、“中和为道”叙事写人的价值尺度和“以道为表”的形式表征,既贴合作品实际又切近作者创作意图,建立了《镜花缘》与传统儒道文化的内在联系;全面立体地分析了《镜花缘》的叙事时空及其文化意蕴,将小说营造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实体空间与社会空间关联起来加以审视,既剖析了空间的性质差异,又揭示了不同属性空间的同质性关联,形成了对这部作品叙事空间的全景式勾勒;对《镜花缘》思想主旨的多元性进行了缜密而又细致的剖析,深刻论述了其忠孝为纲的儒家伦理主旨、人性批判主旨和谪仙主旨,在认同小说思想主旨丰富性的同时又指出其存在浅平化书写的弊处,为客观、公允地认识《镜花缘》的思想与文化价值做了有益探索。
展开剩余90%该书对在论述中相关主题内容时偶尔涉及的一些话题,也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对《镜花缘》谪仙主旨叙事渊源的回溯与叙事框架的搭建,近乎撰写了一篇小型的古代谪仙叙事演变简史;在论析《镜花缘》互文修辞格时,将我国古代与西方的互文观念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东西方互文修辞的异同,是立足传统理论进行创新的尝试;从李汝珍自述的“以文为戏”意趣入手,指出《镜花缘》的成书与古海州的民俗文化、文士风气、市井生活和地域特点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创作心态。
目 录
第一章 《镜花缘》叙事与文化意蕴研究回溯
第一节 《镜花缘》叙事艺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镜花缘》文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镜花缘》思想主旨研究历史回溯
第二章 《镜花缘》多元主旨的混响与书写
第一节 “忠”“孝”为纲的儒家伦理书写
第二节 直指人心的人性批判主旨
第三节 基于谪仙叙事的修仙主旨
第四节 多元主旨的浅平化书写
第三章 《镜花缘》内儒外道的叙事文化图式
第一节 《镜花缘》崇德扬善主体思维的叙事功能
第二节 “中和为道”:叙事写人的内在尺度
第三节 以道为表:《镜花缘》道家文化的图式表征
第四章 《镜花缘》灵活多变的叙事修辞
第一节 曲折达意的反讽艺术
第二节 冷热兼具的讽刺修辞
第三节 广征博引的互文修辞
第五章 《镜花缘》“流居”共生的叙事时空
第一节 《镜花缘》叙事时空的基本形态
第二节 《镜花缘》叙事空间的整合
第三节 《镜花缘》叙事空间的功能
第六章 《镜花缘》情节结构的传承与新变
第一节 《镜花缘》的情节结构形态
第二节 《镜花缘》的游历叙事
第三节 《镜花缘》的历难叙事
第四节 《镜花缘》情节的多线交互
参考书目
后记
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灵秀孕育一方文学。被鲁迅先生誉为“每设事端,以寓理想”的清代章回小说《镜花缘》,就根植于海州(隶属江苏省连云港市)这片古老而厚实的大地上。
芥子园刊本《镜花缘》
海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古便享有盐渔之利。今海州境内板浦镇尤庄附近发现的盐灶、淋卤、取卤等遗存以及出土的陶器残片表明,当地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煮海制盐。
秦汉时期,今海州一带属东海郡。据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尹湾汉墓简牍载,东海郡设有伊芦、北蒲、郁洲三处盐官。陈宣续修的《海州志》载,唐垂拱年间海州“盐课所经,官舫估舶,帆樯相望”。宋代,海州“板浦、惠泽、洛要三场,岁煮四十七万七千余石”(《宋史·食货下四》)。
清代,海州盐业在两淮盐业中逐渐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板浦场尤为重要。生活于雍正、乾隆年间的黄申瑾将板浦场列入云台二十四景,命名曰“盐池汇宝”。《云台新志》载:“登山者必宿板浦场市。市后为盐池,岁产百万金钱,为商贾辐辏之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下辖淮安分司迁至板浦镇,后改称“海州分司”。盐务的变迁和盐业的兴隆使板浦小镇成为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之地,促进了海州地区文化的发达和地位的上升。正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所称,“海州阻海连山,藩淮蔽鲁,水陆交通,三方所届,实南北之重镇”。
《李汝珍师友年谱》
李汝珍的小说创作,得益于板浦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日渐兴盛的文化教育和奇异秀丽的山海景观。
乾隆四十八年(1783),李汝珍随赴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的兄长李汝璜来到板浦,嗣后便长期寓居此地。他曾受业于当地著名乾嘉学者凌廷堪,并与地方名士许乔林、许桂林、乔绍傅、乔绍侨等过往甚密。
受乾嘉学风的熏染和海州文化的浸濡,李汝珍广泛涉猎,“读书不屑章句帖括之学”(余集评语)。他淡泊仕进,学问日渐精进,精通文学、音韵学,谙熟百家杂学。他目睹了板浦盐商生活奢华的一面,也亲见了海州“里多饥民”的现实;既熟悉当地文士的风雅韵致,又身处板浦热闹纷繁的市井之中,还了解行商坐贾、河海运输等商业活动。
这些为他采撷当地的山川风光、风土人情、方言俗语、百姓日常和文人雅致等素材入小说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他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想象提供了坚实基础。
他既关注社会现实,又向往理想社会,将渊博学识与人生志趣融入小说创作,“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创作了“语近滑稽,而意主劝善”的《镜花缘》。许乔林关于《镜花缘》“枕经葄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世,异境天开”的赞语,正是李汝珍既富于现实关怀又富于浪漫情调的心灵写照。
虽有论者言《镜花缘》有“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则博识多通又害之”的缺憾,但亦有论者云《镜花缘》有“正不入腐,奇不入幻,另具一副手眼,另出一种笔墨,为虞初九百中独开生面、雅俗共赏之作”之亮点。
《镜花缘会评会校本》
关于《镜花缘》中的才学化倾向,我们应辩证地去看待:如果我们将这部小说分成前后两部分来看,在《镜花缘》前半部分即唐敖出游部分的创作中,作者虽然渗入了一定的才学性,但是这种创作之法在一些情况下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首先,这部小说中的才学化内容基本符合作者及故事主人公的身份特征;其次,才学化内容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童话色彩和趣味性;最后,才学化内容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对此,我在小书《话说李汝珍》中曾有所论述。
《镜花缘》除了是一部著名的才情小说,还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游记小说,尤其是小说的前半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甚至认为,《镜花缘》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
李汝珍创作的小说《镜花缘》,无论是文学思想、社会风俗、儒道文化、医药养生、语言、版本、艺术价值等方面,还是与其他文学作品如《山海经》《源氏物语》《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之间的艺术渊源方面,都有着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以往学界同仁对此有所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成果。
《镜花缘画谱》
如果抛开这些方面和神异成分,《镜花缘》异彩纷呈的博物知识、深厚繁丽的文化蕴涵、交融混织的多元主旨、内儒外道的文化图式、赤子之诚的人性批判、真幻相映的叙事空间、庄谐兼备的修辞技巧,也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清代小说林中独树一帜。
遗憾的是,无论与其他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热度相比,还是就海州学者的学术兴趣而言,《镜花缘》研究显得有点乏力。
《镜花缘》问世二百余年,专题研究文章不足半千,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其间,学界陆续有专著问世,如孙佳讯的《〈镜花缘〉公案辨疑》(1984)、朱眉叔的《李汝珍与〈镜花缘〉》(1992)、李时人的《李汝珍及其〈镜花缘〉》(1999)、李剑国与占骁勇所著的《〈镜花缘〉丛谈》(2004)、赵建斌的《〈镜花缘〉丛考》(2010)、徐习军与于洋所著的《海州有部〈镜花缘〉》(2022),以及苏联费施曼的《李汝珍及其长篇小说〈镜花缘〉》、(1959)斯科罗包加托娃的《李汝珍长篇小说〈镜花缘〉中对若干儒家教条的批判》(1970)等,但总体上学界对《镜花缘》研究的关注热情不高,缺乏有深度的学术争鸣。
陈曦钟等人所著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一书,对20世纪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论辩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载录了论辩各方的基本观点,《镜花缘》研究论辩竟然未能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
尚继武少年时从杂志、连环画中读到了《镜花缘》的故事片段,对它光怪陆离的海外国度、奇形怪状的人物形象和滑稽幽默的话语表达有了深刻印象。
芥子园评本《镜花缘》
据尚继武自述,他曾因此萌生了泛海远航、游历异域的愿望。后来,尚继武因缘就读于海州城内的师范学校,得知《镜花缘》就诞生在他身边的这片热土上,遂对《镜花缘》怀有浓郁的研学兴趣。
他有感于《镜花缘》研究的落寞境况,花费数年时间撰写了《〈镜花缘〉叙事与文化意蕴研究》一书,从叙事与文化意蕴的双向互生角度探讨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美学特质,在深化《镜花缘》文化研究的同时,深刻把握了这部小说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和叙事观念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这对于完善《镜花缘》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建构颇有裨益。
这部著作所讨论的,大多是《镜花缘》研究领域非常有价值的论题。
比如:《镜花缘》具有多元主旨混响、与古海州区域文化血脉相通、古典小说艺术实验场等特征,以及其在思想主旨、文化意蕴和叙事艺术上的传承与创新并存,是清代小说林中的独特之作等问题,涉及《镜花缘》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体认;作者“以文为戏”的创作心态、浅平化的书写方式、叙事策略与方法上的创新,涉及《镜花缘》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质的成因问题;《镜花缘》受儒道思想的沾溉,以儒家伦理为思想根脉,以道家思想引导主体叙事框架搭建,涉及《镜花缘》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复杂化的问题;《镜花缘》灵活多变的叙事修辞、丰富的叙事意蕴,以及蕴含的作者对现实社会与道德、人性的关注与热望,涉及《镜花缘》对我国古代叙事理论既重视叙事技巧又注重叙事内涵这一优秀传统观念的吸收问题。
《海州有部镜花缘》
尚继武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均建立在扎实有致的文本细读基础之上,同时以开阔的视野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予以印证,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观点切近《镜花缘》的思想与艺术原貌,也契合作者的创作旨趣和人生志趣。
总体上看,尚继武的著作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理论框架创新,突破了传统单一思想维度解读,创造性构建“儒家内核+道家外显”的双重文化图式,通过揭示儒家伦理主导思想内涵(崇德扬善、中和为道)与道教观念主导艺术形式(谪仙“历难—归位”叙事框架、蓬莱仙话素材翻新、修真悟道线索牵引功能、阴阳对立格局建构)的有机融合,为《镜花缘》的文化思想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二是主旨阐释突破,以兼收并蓄的思维对学界关于《镜花缘》思想主旨的研究进行梳理,系统论证了其思想表达的复调性特征,揭示“多元主旨混响”与“浅平化书写”之间的张力,修正了传统研究仅就作品的某一主题进行剖析的格局。
三是叙事修辞新解,突破了叙事修辞理论对文本表层进行分析的习惯做法,建立了《镜花缘》反讽、讽刺、互文等叙事辞格与美学特质的关联,系统论证了反讽、讽刺手法对《镜花缘》庄谐并存美学风格的生成作用,以及互文修辞对其博雅风格的支撑作用,填补了《镜花缘》艺术形式研究的空白。
《李汝珍与镜花缘》
四是叙事结构新知,概括了《镜花缘》的双玦交错式结构、树状结构,认为这是《镜花缘》对章回小说情节结构艺术的新贡献;对《镜花缘》的谪仙叙事、游历叙事、历难叙事的建构模式进行深度解析,从地理游历与心灵历难交织的维度提出了新结论。
尤其值得称扬的是,尚继武阐释《镜花缘》的思想主旨、分析其主体思维、探讨其叙事结构,以及剖析作者“以文为戏”的创作心态,能将目光投向李汝珍生活时代海州的学术风气、社会经济、民情风俗和百姓日常,将其与作品内容进行对比互证,准确把握了《镜花缘》的文化思想底蕴。
我与尚继武平时多有交集,对他的学术研究和为人处世等方面有相惜之情。他谦虚好学的精神、扎实进取的学风和勉力钻研的劲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次应他所请为其专著作序,因工作事务繁重而匆匆写下上述文字,以示对他热爱海州区域文化、推动连云港地方文学研究的敬意,并期待他以后保持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在明清小说领域的研究日益精进,取得更多如同本书这样有学术价值而且厚重的学术成果。
徐永斌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连云港镜花缘研究史稿》
后 记
曾觅聊斋狐鬼踪,
今迷镜月蓬莱松。
妍媸真幻谁能辨,
笔墨痴情赋采葑。
——题记
行路匆匆,蓦然回首,感慨纷纭。良由羲和龙御疾驰,夸父挥戈难遏;松竹劲节挺拔,风草脆茎易折。世情繁华,痴性不与;萍踪云逸,纤毫敢遗。想少年流离,如飞蓬辗转;青壮享逸,乐篱落呼灯;暮年将至,恨韶光抛人。
廿年前,余得以再度负笈江南。时值初秋,秋草丰茂,秋江明澈,秋风爽劲。漫步十梓街头,醉心东吴园中。尝独自徘徊松下小径,漫思初至吴门求学光景。其时常与同窗三五成群,循麻石古巷,访泰伯仲雍之遗迹;入幽静亭林,观吴宫花草之葱茏。虽无指点江山之胸襟抱负,却有激扬文字之情致意兴。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商继武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
转瞬同门朋踪迹杳然,各骋少年心志;凝目九重霄风云聚散,徒怀千里行思。视天赐庄中,方塔剑指云霄,英姿依旧;行内城河畔,红楼韵染晨曦,风采犹存。颇愧年逾而立,承青箱重负而汲汲奔竞。所幸秉烛未迟,蒙知己激励遂蹒跚前行。
而今天干已逾五度,人生甲子即将轮回。观山览海之时,师长叮咛犹在耳畔,唯搏击之志急坠青冥;欢愉喧嚣过后,半生劳碌诚似镜花,叹摘星之愿幻为水月。然父母妻孥,频言扬鞭奋策之语;旧友新朋,常警逆水行舟之危。武虽愚笨,岂敢暂停跬步。遂于悠游之余,研读《镜花》,翻检文献,以期与古今之贤者心与神会,开新智而解千百疑惑,悟因果能识三生机微。
博学才彦,披荆莽于先路;拙言笨语,诚献丑于方家。行文之间,或受教真知卓识,或引述艺苑琅嬛。得前贤世俊之慧助,成敝帚自珍之管见。徐师永斌,能容冒昧,沉思翰藻,屈为序引,竟令草荐辉生;王林教授,不辞辛劳,字斟句酌,除瑕补缺,欲使顽石成镜;责编韩晴,肯成他美,精心筹划,详加勘校,当居付梓之功。继武感佩之情,原应面谢;诸贤批评之声,必当恭听。
时维荷月,序属季夏,岁在乙巳,尚继武志。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嘉庆原刊初印本《镜花缘》书影
作者简介
尚继武(1970—),男,山东临沂人,连云港师范学院中文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专著《〈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基于聊斋词的蒲松龄自我意识研究”主题系列论文获连云港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正规配资十大排名,编著《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学与教》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相关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在《江汉论坛》、《广西社会科学》、《文艺评论》、《明清小说研究》、《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百篇。
发布于:江苏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