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正规配资平台app,那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份,中央决定拍一部纪录片。
摄制组找到了王光美,想请她聊聊过去的往事。
可王光美听完来意,却慎重地从屋里拿出一封信,信封里还装着五百美金。
她把这些东西交到摄制组的手里,郑重地托付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这个任务,让在场的人都有点没反应过来——她请摄制组在前往苏联拍摄时,务必帮她找到一个人,她的孙子,阿廖沙。
01
摄制组的人当时就愣住了,刘少奇同志的孙子,怎么会在十万八千里的苏联呢?
这个叫阿廖沙的孩子,说起来,话就长了。
他是刘少奇长子刘允斌的儿子。
刘允斌,是刘少奇和他的第一任妻子何宝珍的儿子。
何宝珍这个名字,在那个年代,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为了心中的事业,她不得不做出那个时代最痛苦的选择,把三个亲生骨肉,分别寄养在不同的人家。
1934年,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倒下了,那年她才32岁。
她牺牲的消息,像一道被隔绝的电波,根本传不到远在湖南老家的刘允斌那里。
那会儿,刘允斌才10岁,寄养在一个普通百姓家里,他压根不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不假。
寄养的养父母,对他倒是真不错,可那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谁家有余粮呢?老百姓自己活下去都得扒层皮。
刘允斌这孩子,打小就透着一股不一样的懂事劲儿。
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就得跟着大人去放羊、割草,什么农活都得学着干。
那种劳累,好像已经刻进了他的骨头里,流进了他的血液里。
可不管多懂事,多成熟,他毕竟还是个10岁的孩子。
他对爹妈的渴望,几乎要淹没他小小的胸膛。
尤其是看到同龄人在父母怀里撒娇打滚,他那颗心,就跟被针扎一样。
多少个夜深人静,刘允斌就一个人坐在门槛上,望着天上的星星,使劲地在脑子里拼凑爹妈的模样。
可他太小了,记忆早就模糊了。
养父母只是偶尔跟他说,你的爹妈,是去干天大的事情去了。
“干大事”,这两个字,在刘允斌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这种子,一直等到周恩来总理辗转派人找到了他,他才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父亲刘少奇身边。
又过了好几年,失散的弟弟刘允若、妹妹刘爱琴也相继被找了回来。
这三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能平平安安地找回来,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天大的幸运了。
1948年,刘少奇和王光美结婚。
王光美对这三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是真没话说,照顾得尽心尽力,跟亲妈没两样。
刘允斌兄妹三人,也打心底里接纳了这位新母亲。
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日子眼看就要好起来了。
02
1939年,刘允斌的生活,又来了一个大转弯。
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把他和妹妹刘爱琴,一起送往了苏联,去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学院学习。
这一走,不光是跨越了山海,更是把他一辈子的路,都引向了另一条轨道。
到了莫斯科,刘允斌那股子拼劲儿就上来了。
他就像一块干海绵掉进了水里,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力量。
在那个年代能出国念书,可不是去旅游买东西,那是真刀真枪地要去学本事的。
同年11月,他又被转到了离莫斯科300多公里的伊万诺沃市。
那地方的冬天,跟中国南方老家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冷得能把骨头都冻透了。
但刘允斌硬是靠着一股子犟劲儿扛了下来。
他不光把气候的不适应给克服了,学习成绩还一路飙升,成了学校里的尖子生。
可老天爷好像非要考验他。
没过多久,苏德战争爆发。
战火一起,粮食供应立马紧张到了极点。
刘允斌一天的口粮,就是一片硬得能当板砖使的黑面包,再配上几个不怎么新鲜的小土豆。
就这种日子,换个人可能早就趴下了。
但刘允斌没有,他反而越挫越勇。
他不光学习情绪饱满,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甚至主动跑去给前线的士兵献血。
高中毕业的时候,刘允斌的成绩单,漂亮得让所有人都佩服。
他那时候,人虽然在国外,但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自己的祖国。
他琢磨着,中国要发展,要挺直腰杆,离不开钢铁工业。
想都没多想,他一头就扎进了莫斯科钢铁学院,选了冶炼专业。
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03
1949年8月,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不光是炸在了试验场,也炸在了刘允斌的心里。
这声巨响,让不可一世的美国,对苏联的态度立马软了下来。
刘允斌从这事儿里,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点: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上昂首挺胸,手里必须得有自己的“硬家伙”。
原子弹这玩意儿,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灾难,也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安宁。
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改行。
不学钢铁了,他要转学核物理。
他觉得,只有这玩意儿,才能让自己的祖国真正站起来,不再受人欺负。
这哪是转专业啊,这在当时,就是奔着最难啃的骨头去的。
他就跟开了挂一样,从钢铁学院毕业,扭头就考进了莫斯科大学,成了核物理的研究生。
在苏联留学这十几年,刘允斌不光学到了本事,也遇上了自己的爱情。
一个叫玛拉的苏联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
玛拉的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母亲是一名和蔼的教师,她自己活泼开朗,善良可爱。
爱情的火花,在两个年轻的生命中激情碰撞。
1950年,离家11年的刘允斌,第一次带着玛拉回到了中国。
刘少奇和王光美,热情地招待了这个远道而来的“洋媳妇”。
玛拉的开朗和率真,很讨两位老人的喜欢。
1952年,刘允斌和玛拉在苏联正式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同年,刘少奇趁着来苏联参会的机会,专门见了儿子刘允斌。
他告诉儿子,此时的祖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像他这样懂核物理的人才。
这则消息,对于一直想报效祖国的刘允斌来说,简直比什么都重要。
他心里那团火,又被点燃了。
04
没过多久,刘允斌和玛拉的孩子相继出生,先是可爱的女儿索菲亚,接着是聪明的儿子阿廖沙。
到了1954年,刘允斌已经是莫斯科化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玛拉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家四口,小日子过得甜蜜幸福,羡煞旁人。
就在这个时候,远在苏联的刘允斌,接到了父亲刘少奇的来信。
信里的意思很明确:国家需要你,回来吧。
看完信的刘允斌,激动得不行,他真想马上就插上翅膀飞回国。
可他低头看了看身边的玛拉,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他又陷入了深深的两难。
玛拉从小就在苏联生活,让她跟着自己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过一种完全未知的生活,她能同意吗?
更何况,玛拉的父母,也舍不得女儿远嫁。
一边是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幸福的小家庭。
一边是国家最迫切的召唤和父亲的期盼。
刘允斌回家跟妻子玛拉商量,请求她能跟自己一起回国生活。
但玛拉的顾虑是实实在在的,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也担心孩子。
1957年10月,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刘允斌做出了最终的抉择。
他冲破了重重阻力,安顿好了妻子和一双儿女,自己背着简单的行李,一个人踏上了归国的旅途。
那年他32岁,正是最好的年纪,他把这个年纪,交给了国家的命运。
那年,他32岁。
回到北京,他几乎没有休整,就对自己的父亲表示,要立刻开始工作。
从此,在距北京50多公里的郊县研究所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行色匆匆的身影。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宿舍、食堂、研究所这三点一线上来回奔波。
由于研究工作的繁忙和保密性,相隔万里的刘允斌和玛拉,聚少离多。
再炽热的感情,也经不起千山万水的阻隔和漫长时间的消磨。
这段曾经让人羡慕的跨国婚姻,最终还是走到了让人感慨的终点,两人无奈地离了婚。
从那以后,刘允斌把自己的全部,都泡在了研究所里。
饿了,就去食堂扒拉两口饭。
困了,就裹着大衣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眯一会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部的戈壁滩上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
那声巨响,震天动地,响彻了整个世界。
喜讯如浪花一般,席卷了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刘允斌和所有的研究人员一样,全身热血沸腾,眼眶不禁湿润。
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终于成功了。
这颗蕴含着刘允斌和其他研究人员无数心血的原子弹,让中国真正地摆脱了核威胁,让中国人民在国际上,真正地挺直了腰杆。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0S
1966年,国内局势开始动荡,刘允斌也不幸地遭受了牵连。
这位把一切都献给了国家核事业的科学家,在局势动荡中不幸去世,年仅43岁。
他的热血和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而他的血脉,他的儿子阿廖沙,却在遥远的苏联,做着和父亲当年类似的事情。
阿廖沙从小并不知道父亲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他只知道父亲是个英雄。
他继承了父亲聪明的头脑,从小成绩就特别好。
成年后,因为成绩极其优异,他被选入了国家航空局,成为一名国家航空局的研究员。
他把自己最宝贵的几十年生命,都投身到了国家尖端科技研究中。
他一直以为,自己这辈子可能都和那个遥远的“故乡”没什么交集了。
直到1987年,一封跨越千里的信,递到了他的手上。
这封信,正是来自他远在中国的奶奶——王光美。
尽管信上的字迹,是他不熟悉甚至陌生的中文字,但信中字字句句的真情流露,让远在苏联的阿廖沙泪流满面。
他从小就知道父亲是一位中国人,是一位有着拳拳爱国之心的人。
即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身边都没有父亲的陪伴,但他从没有因此怨恨过父亲。
反而,他对父亲的祖国,有一种说不清的好奇和思念。
这封来信,更让他知道,远在中国的家人,也在思念和牵挂着他。
他想寻根问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迫切起来。
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马上奔赴中国,渴望与远在中国的亲人相见。
但这件事,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还处于微妙的情况,再加上他自己的红色家庭背景,以及他从事着有关国家机密研究的工作。
阿廖沙心里清楚,想要奔赴中国,困难重重。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与中国亲人相见的愿望,他一直在期盼,期盼有一天能够来到中国,与在异国的亲人相见。
在阿廖沙的外公外婆相继去世后,1998年,他的母亲玛莎也去世了。
唯一的姐姐,也早已不在苏联。
挚亲的离世,让阿廖沙陷入了极度的悲伤痛苦中。
此时的苏联,对于阿廖沙来说,没有一位亲人了。
这让他更加思念远在中国的亲人,想去中国的心也更加迫切。
终于,在克服了万千困难后,在2003年,阿廖沙在姑姑刘爱琴和奶奶王光美的帮助下,跟妻子第一次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
阿廖沙看着这片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心中竟有着一丝丝难以言喻的熟悉感。
抵达中国后,阿廖沙和妻子在姑姑刘爱琴的带领下,也见到了家中其他的亲人。
时间、地域、语言,并不能阻断亲人之间浓厚的血脉联系。
阿廖沙与亲人们亲切地拥抱,一个久违的拥抱,包含了太多太多无法言说的思念。
血脉这东西就是这么犟,隔着山隔着海,它都能把自己给续上。
随后,阿廖沙又在姑姑刘爱琴的带领下,去了湖南宁乡县花明楼镇的老家,认祖归宗。
虽然阿廖沙身上流着中国的血液,但中国对于阿廖沙来说,还是太过陌生。
于是,阿廖沙决定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
中国的风景秀美,山青水秀,让阿廖沙产生了一丝想要留在中国定居的想法。
随着对爷爷刘少奇同志以及父亲刘允斌同志的深入了解,让阿廖沙钦佩不已,也更加想要留在中国定居。
但是,从小在苏联长大的妻子,对此十分地不赞同。
这让阿廖沙苦恼不已。
深知妻子性格的阿廖沙,明白如果依靠自己,将无法劝说妻子留在中国。
于是,阿廖沙将目光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劝说妻子。
最终,阿廖沙的妻子被说服,同意留在中国。
阿廖沙一家最终选择在广州定居,那里四季温暖如春的气候,让阿廖沙一家十分地喜欢。
阿廖沙受爷爷、父亲浓烈的爱国思想影响,也一直在为中俄之间的交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为阿廖沙的妻子是一名医生,所以他想通过妻子,将中医文化带到俄罗斯,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爱国之心不会变,爱国的血脉也不会消散。
无论是刘少奇同志,还是刘允斌同志,以及他们的后代正规配资平台app,他们的血脉中,将一直蕴含着这种情感。#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