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05 18:14点击次数:175
转自:襄阳发布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根基实 体系优 动能强
襄阳“十四五”产业“三线并进”迈新阶
11月4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产业转型升级篇”,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晓濮介绍了我市“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情况。
冯晓濮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经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全省产业倍增战略,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三线并进”,交出了一份工业经济“根基实、体系优、动能强”的跨越式发展答卷。
“两资”破局,政策红利“变现”、百亿项目“筑梁”。我市抢抓政策“窗口期”,向上争资与向外引资双向发力。“十四五”期间累计争取资金37.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争取资金4.244亿元,其中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全省占比13%,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实效;招商引资实现“量级双突破”,湖北联投集团磷煤氟产业襄阳基地项目、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项目、东风新能源智能越野车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百亿级项目落地生根,为襄阳工业注入“新鲜血液”,让优质增量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引擎”。
“三能”联动,解企业“成长烦恼”、育“群雁齐飞”梯队。达产释能让产能“拉满弓”,技改赋能让老设备换“新引擎”,强链聚能让产业链“拧成绳”。我市强化“四上”企业调研服务成果运用,聚焦企业“市场难拓、融资难求、配套难解、人才难得”等难题,实施“纾困扶企、培育强企、要素保企、金融活企、强链促企、数智助企、政策找企”七大行动,化解企业“成长烦恼”,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襄阳特色的助企行动,如“襄车协同”让襄阳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力,“襄机联动”让机械装备企业共谋合作商机、联动开拓市场,“襄遇襄织”以纺织材料为媒、促成产业上下游相遇、对接、合作。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市新增湖北三环车桥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襄阳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等3家单项冠军,国家级单项冠军总数达到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63家、总数达到7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增25家、总数达到32家;已建成30家基础级、104家先进级、2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国家级5G工厂、省级数字孪生工厂及无人工厂分别达到9家、3家、11家。
“三线并进”,传统产业“发新枝”、新兴产业“开新局”。我市通过优化结构,打造产业“特色牌”,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根基不断夯实,产业体系持续完善。
其中,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全球首款鸿蒙座舱燃油车天籁·鸿蒙座舱实现油电同智,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链”向新、加速油电跨越。磷煤化工耦合质变,湖北联投集团磷煤氟产业襄阳基地项目、兴发保 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项目、成都云图控股磷化工绿色循环产业项目等6个百亿级项目落户襄阳。纺织面料“黑科技”频出,锦纶66、玄武岩纤维,让传统织造迈上新材料新路。
新兴产业“新枝成大树”,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牌”闪亮,东风奕派纳米01整车量产、东风新能源智能越野车项目落户,让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矩阵扩容增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9万辆、同比增长29.1%。新能源电池产业加速集聚,骆驼新能源低碳产业园、楚能新能源襄阳70GWh锂电池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构筑我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坚实根基。低空经济逐浪“蓝海”,全国首家低空装备人机安全性评估中心落户襄阳,2家企业成功切入国内主流飞行器制造商供应链体系。
未来产业“新芽露头角”,人形机器人、氢能产业实现开局,2个未来产业先导区进入省级培育名单,为襄阳工业预留“未来赛道”;重点产业“链式串成群”,“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晋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谷城县再生钢铁产业集群、樊城区航空应急防护纺织品产业集聚区相继进入国家级名单,“宜荆荆襄”世界级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和宜昌、荆州、荆门、襄阳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纳入全省规划。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交汇点,我市将以真抓实干奋力开创真功实绩,以‘五化’管理推动工业固本强基,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筑牢工业坚实支撑。”冯晓濮表示,我市将全力以赴推动产业“三线并进”,让汽车、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速焕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现代磷煤化工、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加速成型,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同时,全力以赴推动工业“三化转型”,以智能化赋能、绿色化降碳、融合化提效,让数智技术更广赋能、工业制造降碳增绿、科产“双创”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数字工厂、绿色工厂、无人工厂,全力以赴推动企业“三级跃升”,按照“规上—优质—龙头”梯级培育体系,深化服务企业“七大行动”。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三个“新突破”
11月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晓濮介绍了我市“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果。
冯晓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三个“新突破”。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实现“新突破”。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市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突破口。“十四五”期间,我市成功获得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牌”,东风奕派纳米01整车量产,实现了新能源乘用车“从零到一”;东风新能源智能越野车项目签约落户,我市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矩阵“从1到N”;整车牵引零部件加速向“新”,东风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等一批技改提质项目,让全产业链加“数”提“智”。仅2024年,我市生产新能源整车8.2万辆,生产智能网联汽车3.3万辆,实现了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新突破。
新能源电池锻造“新引擎”。我市聚焦新能源电池,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两手抓。其中,推动本地企业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铅酸蓄电池向低压锂电池转型“蝶变”,促进年产400万套低压锂电池生产线加快建设;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动力电池项目投产,2024年实现产值110亿元;楚能新能源襄阳70GWh锂电池项目实现开工,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仅2024年,我市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实现产值286.2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0%以上。
磷煤化工和低空经济开启“新局面”。我市坚持向资源要效益、要产业、要发展。在磷煤产业方面,我市磷矿保有储量全省第二,按照“资源换产业”思路,今年以来,突破性招引、落地湖北联投集团磷煤氟产业襄阳基地项目、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项目、成都云图控股磷化工绿色循环产业项目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保康矿产输出地、谷城宜城产业承载地的“金三角”格局加速成型,投资、产值“双千亿”的现代煤磷化工产业正强势成长;在低空经济产业方面,我市按照“整机制造+试验检测服务+场景应用”发展路径,今年以来,已经成立了全国首家低空装备人机安全性评估中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国内主流飞行器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枣阳通用机场项目正加快建设,低空经济赛道正竞速奔跑。
“下一步,我市将在拼能级、拼实绩、拼合力上再加力,以‘三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冯晓濮介绍,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创建制造业中试平台,让创新成果“落地生金”。深化智改数转,推动“人工智能+”,让企业“上云用数”更顺畅,为新兴产业腾飞插上有力“翅膀”。同时,构建“低空+”产业生态,推动新能源电池企业与上游新材料、磷煤化工等新增长点链式合作,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更优产业生态。
高新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五个高地”建设
11月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向志衡介绍,“十四五”期间,高新区坚持“高”和“新”的发展定位,持续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构建了以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攻方向的“1+2+N”现代化产业体系,“五个高地”建设质效双升。
突出集群发展,产业布局实现新突破。工业底盘更稳、筋骨更强,以襄阳市1%的土地及17%的企业,贡献了全市36%的规上工业总产值。汽车产业形成了“新能源与传统汽车齐头并进、乘用车与商用车交相辉映、整车与关键核心零部件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2024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7.6%;新能源整车产量2024年达到7.94万辆,占全区整车产量的1/3;依托国家车联网先导区优势,推动33.4公里的智能网联公开测试道路投入运营,智慧环卫车、末端无人配送车商业化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增强,航空装备制造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以低压锂电池、光伏、新型材料等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壮大;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达10%以上。前瞻性布局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聚焦项目牵引,产业根基厚植新优势。以“两资三能”工程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牢固树立“有了项目就有了一切,没有项目就一切都没有”的理念,累计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4个,总投资1413亿元,其中149个项目竣工。比亚迪产业园、东风新能源乘用车、东风股份轻型商用车、骆驼低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引领性项目建成投产,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投资22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项目和投资106亿元的东风猛士新能源智能越野车项目已正式开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构建创新主体梯次培育体系,“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2020年的281家增长到2024年的81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新增上市公司3家。以“用”为导向搭建科创平台,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67家,航天四院42所、航空工业航宇新获批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效能显著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跨越式增长,技术成交额累计达318.32亿元,年均增速超40%。
要素协同赋能,产业生态构筑新支撑。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技术攻关硕果累累,全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03件,同比增长30.16%,全市领先。2家企业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共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约1.2万亩,盘活闲置土地50宗约4500亩。资金面上,累计为企业办理留抵退税32亿元,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近49亿元。实施“车城英才计划”,入选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计划8名,人才总量达到7万余人。
2021至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500亿元
年均增长14.71%
11月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春丽介绍,2021至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500亿元,年均增长14.71%,出口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今年1至9月,全市进出口总额268.6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254.6亿元,同比增长10.6%,外贸发展的韧性与活力进一步彰显。
何春丽介绍,面对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的复杂环境,我市聚焦五大关键领域打出稳外贸“组合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开放动能。
政策精准滴灌,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我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高水平开放部署,出台《襄阳市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建立“大外贸”工作机制,整合海关、税务、外汇、金融保险等多方力量,推行“一企一策”全周期精准帮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主体队伍不断壮大:2024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603家,较“十三五”期末增加144家,进出口过10亿元企业实现4家的突破;今年新增84家进出口企业,其中17家为专精特新企业。2025年,我市已有9家企业入选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其中高新区占6家,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产业创新驱动,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依托产业优势,我市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外贸结构加速升级。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从2020年的37.05%跃升至2024年的53.9%,今年前三季度更是以143.7亿元出口额、13%的增速占据出口总值的56.4%,成为绝对支柱。绿色贸易强势崛起,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33.6亿元,同比激增255%,规模已超2024年全年。传统产业加快升级,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功能性防护产品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批量出口,湖北鼎呱呱厨具有限公司凭借等离子喷涂专利技术成功打入欧美高端市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
通道内外联动,物流成本显著降低。为破解物流瓶颈,我市出台《国际物流通道支持办法》,联动宁波港、南沙港等港口及国铁集团,实现外贸货物“站到站”铁路运费下浮45%至47%,铁海联运全程综合物流成本较公路运输下降约40%。“十四五”以来,全市国际物流通道累计发运量突破7000大箱;今年1至9月,襄阳铁海联运通道发运量达3894箱,同比增长42.43%,本地货源占比86%,通道优势有效转化为贸易竞争力。
业态数字赋能,贸易模式焕新升级。以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为抓手,我市搭建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创建2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并出台13条新政助力跨境电商提质跃升,涵盖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物流补贴等多个方面。创新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构建“政府+平台+校企”产教融合机制破解人才瓶颈,同时举办“襄品出海对接会”“TikTok美区专场产销对接会”等活动助力企业“触网出海”。目前,全市跨境电商备案企业增至146家,开设境外店铺超1400家,注册海外商标39个;10家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湖北外综服国贸公司更将服务延伸至中亚等海外市场。
市场多元布局,全球版图不断扩容。我市深入开展“百企百展拓市场”行动,年均组织200多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汉诺威车展等境内外展会,常态化举办经贸对接活动。多元化布局成效显著,今年1至9月,对东盟进出口67.5亿元增长28.4%,对非洲增长44.9%,对印度增长168.3%,对中亚增长424.3%,产品出口已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11月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市招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谭珊珊详细介绍了我市“十四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举措。
谭珊珊介绍,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十四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新定位,实施“两资三能”工程,集中精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真功实绩支撑真实发展。
坚持大员上阵、汇聚众力。市“四大家”领导带头示范、躬身入局,创新组建的十大招商团队竞相发力;市招商局建立团队招商包联服务机制,精准服务各招商团队,常态化做好协同招商,推动项目落地。
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适应经济工作新变革,发挥本地比较优势,推动政策性招商向市场化转型。发挥交通区位和磷矿资源优势,引进了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项目、成都云图控股磷化工绿色循环产业项目等;发挥襄阳汽车产业底蕴与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牌”优势,成功引进楚能新能源襄阳70GWh锂电池项目;发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引进中建三局对襄阳古城进行整体策划与全域打造项目,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
坚持务本务实、真抓实干。以项目的开工、入库为核心,优化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各地各单位更加注重招商的质量和成效,将“五化”管理理念贯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过程,以真功实绩支撑真实发展。
对于“十五五”期间的招商引资工作,谭珊珊表示,我市将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引进,以“大”促强、以“新”谋远、以“质”增效,创新全领域全要素统筹开展资源招商、场景招商、链式招商,全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引进,优化产业结构。“十五五”期间,我市将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实施招大引强突破行动,落地一批重大项目,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加速我市主导产业转型,创新招商模式。依托襄阳汽车产业底蕴与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牌”优势,精准聚焦重点“链主”企业转型需求,主动开展科创招商、链式招商;发挥交通区位和磷矿资源优势,开展资源招商、场景招商;以乡情为纽带搭建招商桥梁,擦亮“楚商回襄 襄伴前行”活动品牌,开展以商招商,乡情招商。
务实求真明确目标导向,推动项目落地,严格遵循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要求,顺应形势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和招商模式,用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以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五化”管理平台调度功能,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推动招商项目早日形成有效投资增量。
枣阳:产业升级锻造强劲支撑 全国百强排名升至73位
11月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枣阳市政府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邱海军介绍,枣阳市深度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战略,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以“链式思维”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三大根植性主导产业,系统构建具有枣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枣阳在赛迪全国百强县榜单中居73位,实现了七年持续进位。
邱海军表示,全国百强持续进位,核心动力在于始终坚持把产业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一是坚持顶格推进,提升产业聚合力。枣阳市建立了“链长+链主+链创”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市领导任链长,龙头企业作为“链主”,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链创”支持,形成了高位推动、协同发力的格局。同时,配套出台一系列精准的政策措施,并建好管好国家级经开区和D级化工园区等产业集聚平台。
二是坚持链群协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枣阳市聚焦全技术全链条发展储能产业,双登储能锂电池项目、华润大力风电钒液流储能项目、中电建制氢制氧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发力,正在加速形成全省储能高地。在汽车装备制造领域,主动融入襄阳市车联网先导区,推动产业向智能网联方向转型升级。同时,狠抓高端化提质、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双登储能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欧阳聚德、立晋钢铁、枣阳市化工园区分别获批湖北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持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三是坚持两资并重,提升产业支撑力。一方面,紧盯“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等国家资金投向,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前三季度争取央省资金超51亿元,精准投向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低空经济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开展链式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应用场景招商等,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今年以来,浙江锂盾、至正控股、小鹿角等公司在枣阳投资项目,有效带动本地产业转型与升级。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向新力。枣阳市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拥有近70家省市级科创平台。通过建立企业成长梯度库,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政聘企用”等模式广纳贤才,构建“枣事早办”综合服务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枣阳百强进位提供了坚实支撑。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尹华俊
责编:卜香屏
运维:襄阳政府网编辑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