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06 02:11点击次数:165
今天23时44分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发射升空
山东大学2004级校友
航天员张洪章
将作为载荷专家飞向太空
在九天之上对未知无止境地叩问
踏出属于山大人的坚定与豪迈
他用二十年时间
完成了一场关于理想与信念的远征
他的故事
正是“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的
璀璨注脚
“他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得知老同学、老学长被选为航天员的消息,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同学群炸开了锅,被大拇指和祝福刷屏——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是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4级校友。
张洪章位于三排左四
2003年,上高中的张洪章从老师口中得知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第一次登上太空的消息,在他内心种下了一颗“航天”的种子。
此后,他刻苦学习,在2004年考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选择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体是能源储能、新能源、新材料这个领域,跟航天的关联还是非常密切的。”张洪章说。
在这里,他很快发现了化工的魅力——把化学知识通过工业设计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服务国计民生。
本科期间,张洪章总是清晨最早离开宿舍,深夜才踏月而归,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化学院教师赵芳曾是张洪章的授课老师。在赵芳看来,“他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他思考问题细致入微,发言总是中肯实用。”赵芳珍藏着一份19年前的成绩单:张洪章的平时分是满分,总分98分,全班第一。“达到最高分是很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化学院退休教师杜爱玲看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她说:“这一消息令人欣喜欣慰。”在杜爱玲的印象里,张洪章思路开阔、勤于动脑,喜欢与老师交流,经常问一些课堂内容之外的专业问题,是化工专业的优秀学生,“从教三十多年来,他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同学之一”。
作为班级宣传委员和学生会骨干,张洪章以踏实稳重的作风赢得师生信赖。从学院讲座到班级比赛,从活动策划到现场执行,甚至是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每个细节他都会提前考虑周全。而无论同学遇到什么问题,他也总习惯搭把手帮忙解决。
更难得的是,无论走得多远,他始终心系母校。2018年8月,他回校参加同学们毕业十年聚会。2019年8月,他回校参加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学校食堂的把子肉,是他一直怀念的味道。每年教师节的视频问候,他更是从未间断。
2018年,张洪章(左一)参加
2008届山大化工毕业十年聚会
2018年,张洪章(左二)参加
2008届山大化工毕业十年聚会
优秀,从不囿于学业。在山大校园的生活中,他为自己立下阅读目标,在读书中厚积薄发,保持好奇与思考的能力。他是辩论队的主力,在思辨中锻炼口才,为日后主持学术论坛和交流活动打下基础。他还是运动场上的常客,常和同学驰骋于篮球场和足球场。
时至今日,张洪章的兴趣爱好依然广泛:诗朗诵、太极拳、中医……这些看似与航空航天无关的事,却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被他内化成了独特优势——
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成为他增强身体素质、适应失重等训练的“秘密武器”,朗诵诗歌将成为他在漫长任务中的“精神良方”,中医按摩则成为在轨照顾队友的“贴心保障”。
“老师,我明晚就要出差了!”
昨天下午四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接到了一通电话,来自张洪章。
“老师,我明晚就要出差了!”电话那头的语气,是掩不住的喜悦。这一次出差目的地,是仰望已久的星河寰宇。
张华民是张洪章的博士生导师、化物所同事,同时也是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1977级校友,两人亦师亦友。这通电话,是张洪章特意来和张华民分享入选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好消息。
时间拨回到17年前。
2008年,张洪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化物所深造学习,开启硕博连读生涯。5年间,他在导师张华民的指导下屡破难关,成果丰硕。
“执着”,是张华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读研期间,张华民看中张洪章身上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品质,便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高性能、低成本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传导膜研究”这一课题交给了他。
当时,离子传导膜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成本高昂的关键材料能否实现产业化”,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张华民的指导下,张洪章跳出传统思路,不断合成和测试各类膜材料,反复调控隔膜的孔径、孔结构等参数。历经四年不懈的创新探索,他们终于实现膜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优化,为未来的工程化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项成果让张洪章作为完成人之一,先后荣获2012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也为他的博士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毕业后,张洪章正式进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作,加入张华民的团队。张华民为他调换了研究方向,转向高比能量电池研究。当时,微粒子电池的比能量一般为100-300Wh/kg,张华民给张洪章设定的目标是提升到800Wh/kg,但是张洪章却给自己定下了要超过1000Wh/kg的目标。
研究期间,市场上现有材料性能不足,他就从材料合成开始动手做,一步一个脚印。高比能量电池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测试,存在起火风险,他便自己制作防火盒,并内置摄像头,与手机相连。这样即便晚上回家,他也能实时监控电池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立即赶回实验室处理。
张洪章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实验室,查阅资料、构思实验步骤、亲手操作,经常忙碌至凌晨。实验顺利时,他方能安心入眠;若结果不尽如人意,便会彻夜思索症结所在。尽管辛苦,他却乐在其中,坦言这种“沉浸感”,正是科研最迷人的地方。
事虽难,做则必成。历经无数不眠日夜的执着攻关,这个看似不可能的“1000Wh/kg”目标被他完成了。2018年,年仅32岁的张洪章已经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课题组组长。
勤奋、努力、年少有为,张华民十分器重这位学生、珍惜这位战友。
然而2018年,一份特殊的通知改变了既定轨迹——我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范围首次由空军现役飞行员扩大至相关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
得知消息后,张洪章心里立刻有了主意,第一时间找到张华民。
“老师,祖国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实验,我是科研人员,我想去试试!”张洪章说。
张华民心中不舍,也曾想挽留。但张洪章道出了藏于心中的“秘密”:“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探索宇宙。现在机会来了,我不想放弃。”
张华民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意:“好,既然是你的梦想,我支持你。希望你梦想成真。”
就这样,张洪章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从全国约250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的四位载荷专家之一。他也是继桂海潮之后,第二位“上天”的载荷专家。2020年,他前往北京,开启长达五年的训练。
五年后的昨天,张华民等来了这通“梦想成真”的回电。电话这头,张华民回复了三句话,也道出了我们所有人对张洪章的期盼——
“祝贺你,终于梦想成真!”
“祝你在空间站
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我们等你回来!”
“做国家需要的事,
做国家需要的人”
张洪章因此选择做科研
也因此选择成为航天员
今天23时44分
让我们一同仰望天穹
看神舟二十一号
载着这份信念点火升空
祝出征顺利,圆满成功
全体山大人,等你们凯旋!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社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周丰硕 贾富康
编辑|宿紫泉
本文创作来源: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查询。